11月1日,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产品准入及行业规范管理的公告》正式开始施行,引发广泛关注。
本次公告除了重申将继续严格执行2018年版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外,还明确了在电动自行车充电、电池、电气安全等方面新施行的三项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。
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
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,“小电驴”已经深度嵌入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通勤路,成为许多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超过3.5亿辆,相当于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辆。
但在方便之余,因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、“飞线”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。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,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.1万起,相比2022年上升17.4%。除此之外,随意超速、抢道、逆行、闯红灯等操作乱象,也成为引发最多交通事故的“马路杀手”。
一边是越来越严格“刹车式”的管理规定,一边是群众“节节高升”的出行需求,还包括外卖群体对时间的追逐,怎么平衡?电动自行车的规范有序管理,还有多长的路要走?可以预见,在不久的将来,仍会存在部分电动车在路上狂飙的情况,这是不可回避的“阵痛期”。对此,公共政策也不能一味只做限制的“减法”,而是要立足长远,做好细致规划的“加法”。
完善基础配套,畅通出行“路径”。一些城市在先期规划中,存在非机动车道设置率低、不连续、宽度不足、充电停车设施缺乏等问题,导致电动车无路可走、无处可停,不仅侵占公共资源还容易激发社会矛盾。所以,交通部门应尽可能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、新建道路也要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。比如,广西南宁立足当地实际,在重点路段为电动自行车单独设立高架、隧道,还提出“蓄水式”放行交通组织模式,增加了“非机动车待行区”,实现交错通行。
强化综合监管,引导规范“前行”。针对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、违规停放充电等问题,消防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住建、应急等部门必须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,动真格纠治惩办,确保对问题单位和问题企业形成有效震慑。作为全国首个电瓶车数量破千万的城市,上海对电动自行车实行了全链条管理,通过形成电动自行车从生产到销售、改装、停放、充电、使用再到报废、回收等各环节的监管机制,让电动车的不规范使用无处遁形。
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
保持自觉自律,厚植安全理念。电动车的安全更需要骑行者们的自律,提高交通安全意识,戴好头盔、控好车速、平安出行,切勿闯红灯、上机动车道、上高架桥等等。在现实中,有的人行车时肆无忌惮闯红灯;有的人在机动车道上乱窜甚至在高架桥上逆行;有的人骑着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在弯角处、在机动车中间“见缝插针”……统计显示,不少人员伤亡事故与上述行为有关。作为电动车使用频率较多的外卖、闪送等行业,也要调整运营模式,通过弹性派单、数字化管理车辆的方式,提效率、保安全。
骑行无忧,安全先行。电动自行车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,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。只有齐抓共管、标本兼治,才能有效降低电动自行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,保障骑行者的生命安全,让小“电驴”行稳致远。(图片源自网络)